防焦剂CTP
防焦剂CTP
,学名N-环己基硫代邻苯二甲酞亚胺,60年代末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80年代初得到橡胶制品行业的广泛认可。该品在含有次磺酞胺促进剂的胶料中可以改善胶料的焦烧时间,而对硫化速度和硫化胶性能没有多大影响,而胶料的抗焦烧时间在较宽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其用量的变化加以调节。它的出现正好解决了现代橡胶的焦烧问题,被看作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橡胶助剂领域的一次革命。
化学性质
制备方法
---均相反应体系
---非均相反应体系
技术指标
应用建议
用途
CTP的活性
CTP的配用量和加工温度的可预见性
作用原理
橡胶加工与防焦剂
防焦剂的品类与性能
---有机酸类
---亚硝基化合物类
---次磺酰胺类防焦剂
CAS 登录号:17796-82-6
化学名称:N-环己基硫代邻苯二甲酰亚胺
其他名称:焦烧迟延剂;早期硫化阻止剂;防焦剂CTP;防焦剂PVI
分子式: C14H15O2SN
分子量: 261.3
化学性质
白色、灰白色、浅黄褐色结晶粉末。从正庚烷中重结晶的产品为白色晶体。溶于丙酮、苯、甲苯、乙醚和乙酸乙酯,不溶于煤油和水,微溶于汽油,可溶于热的四氯化碳、乙醇和庚烷。贮存时应避免过高后过低的温度和湿度。可燃,低毒。
制备方法
由酞酰亚胺与环己基次磺酰氯反应而得。也可由二环己基二硫化物经氯化后与酞酰亚胺缩合。
将环己烷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环己烷。再用硫进行硫化制得氯硫代环己烷。最后用邻苯二甲酰亚胺与氯硫代环己烷在吸酸剂存在下反应制得产品。
目前国内防焦剂CTP的生产工艺多采用非均相反应体系,该方法工艺控制容易,收率高,但是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全钢丝子午胎的要求。
均相反应体系
常用的溶剂有甲苯、四氯化碳等,由于反应产物也溶于这类溶剂,反应过程始终处于均相状态。反应完成后,需部分脱除反应溶剂,再加入另一种与之互溶的有机溶剂,让产物其它杂质分离。例如,0.05mol二环己基二硫化物溶于一定的四氯化碳中,通入一定的氯,制得环己基次磺酞氯的四氯化碳溶液,并于20~30℃滴加到0.lmol邻苯二甲酞亚胺和0.12mol三乙胺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反应lh。脱除部分溶剂,再加轻汽油,使产品析出,得CTP13.89,纯度99.4写,收率53%。
非均相反应体系
制备的环己基次磺酞氯和邻苯二甲酞亚胺盐分别溶于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相互反应,产物也不溶于所用溶剂,使之边反应边析出。例如,环己基次磺醚氯的己烷-丁烷溶液在7-8℃与邻苯二甲酞亚胺钠水溶液反应,反应3Omin,产品收率85%。由于邻苯二甲酞亚胺也不溶于该反应体系,如何降低产品中未反应的邻苯二甲酸亚胺的量是该方法成功的关键。
技术指标
外观:白色或灰白色晶体
活性物质(CTP含量) ≥97%
加热减量 ≤0.30%
灰份 ≤0.10%
甲苯不溶物 ≤0.5%
熔点 90-94℃
应用建议
防焦剂CTP(PVI)(油酸丁脂)
....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