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知识】国内光稳定剂工业发展过程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了水杨酸酯类、羟基之苯甲酮类羟基苯并三唑类和三嗪类光稳定剂产品的研制,20世纪70年代UV-327等少量品种小批量生产。1980 年建成15t/a的2 ,4,6-三(2-羟基-4-正丁氧基苯基)-1,3,5-三嗪(三嗪-5)工业试验装置,并在上海、吉林等地投入工业化生产,在PVC农膜等耐候制品由获得应用,但由于该品种固有的颜色深的缺陷,限制了期应用范围,市场销售量逐年减少,目前已基本停产,最近山西化工研究院开发了另一个羟苯基三嗪类光稳定剂品种——SQ-425,化学结构类似于Cytec公司的Cyasorb UV -1164。20 世纪70年代末期光稳定剂2002 研制成功并在江苏投产,该镍络合物作为猝灭剂曾是中国光稳定剂主导产品之际之一,它与GW-540协同配合广泛应用于PE和PVC农用棚膜。20世纪80~90年代初国内镍络合物生产销量最高时达100t/a以上,但后来受GW-540用量减少和镍重金属污染等环保安全问题影响,产销量大幅度下降。
1984年我国在镇江树脂厂建成100t/a二苯甲酮光稳定剂UV-531生产装置,1998....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