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节“生物钟”的分子——褪黑素
引言
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老百姓普遍顺应天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因为只有当生命的节奏与自然环境的节奏相吻合,生命才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久而久之,生物的生命活动便形成了内在节律性,就是我们熟知的“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这种现象在生物界广泛存在,关于它的特征、意义和机制的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
人类昼夜节律(24小时)生物钟的一些特性
生物钟是长期以来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它普遍存在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中,例如含羞草的叶片白天时打开夜晚则会闭合,有趣的是,即使含羞草一直处在黑暗中它的叶片也会在固定时间规律性地展开和闭合,仿佛植物具有自己的“闹钟”。虽然这种现象很早就被人类观察到,可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背后的机制一直困扰着人类。尽管有学者试图从自然选择和进化学说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但均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了对生物钟进行基因水平的研究,标志性成果是美国三位科学家Jeffer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Young因“对控制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发现”而荣膺201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调节生物钟的分子——褪黑素
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以果蝇为实验对象,成功分离到一种能够控制生物日常节律的特殊基因,并由此揭开了生物钟在基因和分子层面的工作机制。除....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