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硫咪唑的应用
背景及概述【1】
丙硫咪唑,又名阿苯唑、丙硫苯咪唑,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广谱、低毒的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该药于1976年在美国问世,1979年由中国兽药监察所仿制成功。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将其用作被动治疗,而且用来对草原、牧场实施喷撒,从根本上消灭各类寄生虫病源,故需量甚大。目前国内年产量仅有200多t,且工艺路线较为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药物代谢动力学【1】
口服丙硫咪唑后在动物胃肠道中是以药物原型吸收的。其吸收快慢因动物种类不同而异。Marirner(1980)等报道,绵羊单次口服丙硫咪唑10mg/kg.bw后,有一个较长的时滞,约为4h,血浆中未转化的丙硫咪唑原型不能测到,其代谢中间产物亚矾和砜在血浆中于20h(峰时间Tm)达到峰浓度141;大白鼠单次灌服丙硫咪唑后,T。为3h,Tm为4.54h。给牛投服该药后,T。约为4h,Tm为16-20h,在鸡体内,亚砜和砜的T。分别为o.6lh和o.91h,Tm为4.57h。从以上参数可见,各种动物T。和Tm均较长,表明该药吸收缓慢。在反当兽牛、羊间,T。和Tm均相近,即吸收速率频相近。而鸡与大白鼠吸收该药的快慢相近,且于反当动物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反当动物消化道组成、结构和消化特点不同所致。Bogan(1983)等也认为,反当兽瘤胃能延长丙硫咪唑的作用时间,可能是它减慢了丙硫咪唑的吸收所致。
食物的脂溶性和胃内容积影响丙硫咪唑的吸收和生物利用率。Lange(1988)等报道,6名患棘球囊坳病的病人口服丙硫咪唑,食人脂溶性食物时,提高了该药的生物利用度;且与禁食状态下相比,进食后给药所达平均血浆药物浓度和浓度曲线下面积高4.5倍。胃肠道不同部位吸收程度不同。丙硫咪唑既可由胃吸收,也可由肠道吸收,用大白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胃的吸收利用程度高于肠道,并由此导致不同的组织药物浓度。
丙硫咪唑分布于机体各组织器官。大白鼠单次灌服丙硫咪唑,16h后遍及所检查的机体各脏器组织,包括胰、肾、肝、肺、脊髓、心脏、脾、脑、大肠、小肠、膀胱、肌肉、脂肪、....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