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汽车涂装紧凑型工艺调试
0
引言
现今,在汽车涂装领域内,溶剂型及水性3C2B工艺仍然是各汽车厂使用的主流工艺,但自2010年紧凑型工艺出现以来,由于其具备的卓越优势已被各大汽车厂逐步认可和采用。与传统水性3C2B相比,水性紧凑型工艺中B1具备中涂的全部功能以及色漆的部分功能,优化了涂装中涂工艺,压缩工艺流程,降低运运营成本,减少设备投资,减少VOC排放,降低能耗;同时,外观品质优良,一次合格率高。
紧凑型工艺在不同涂料厂商的命名不同,BASF称为IPⅡ(Integrated Process Ⅱ)集成工艺,PPG称为B1B2(Base1和Base2)紧凑型工艺,杜邦(艾仁得)称为Eco-concept工艺。立邦与BK公司合作的CCT(Compact Concept Technology)紧凑概念工艺,CCT工艺是BK公司在杜邦(艾仁得)授权Eco-concept工艺的基础上,研发出的新工艺,与Eco-concept不同点在于,B1使用的是单组份材料。从技术路线上分析,IPⅡ集成工艺与B1B2紧凑型工艺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可以实现混线生产。
对于B1B2工艺,其各涂层的功能是:B1---单色漆,采用水性色漆树脂骨架,内含填充剂(抗石击和填充基材),具有中涂的功能,可控制紫外线穿透率,保护电泳涂层,为B2提供基底颜色。B2---主要实现色彩效果。
1
工艺调试要点
1.1
车身粗糙度
电泳粗糙度对漆膜外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短波和DOI影响非常大。
白车身粗糙度Ra一般按照<1.0管控,电泳粗糙度Ra需要<0.3,Ra<0.28时效果会更好。
当Ra值<0.3时,短波值<20左右,DOI>92,漆面透亮。根据笔者经验,Ra>0.3时,漆面短波值>30,DOI<92,且漆面发雾,不透亮。因此电泳粗糙度值是控制B1B2工艺外观的关键。
1.2
喷涂环境及条件
紧凑型工艺的喷涂条件与传统水性3C2B基本一致,见表1所示
表1 紧凑型工艺喷涂条件
温度/℃
相对湿度/%
枪站油漆压力/ bar
23±2
65±5%
>6
温湿度会影响油漆的闪干、湿膜流平以及金属粉排列,必须严格控制。枪站油漆压力>6bar才可保证机器人出漆稳定和连续。
1.3
闪干和烘干
基本的闪干条件:升温(60℃/3min)+保温(80℃/5min,空气含湿量<12g/kg)+强冷(强冷后车身温度<30℃)。由于油漆性能以及喷涂干湿度等的不同,在调试过程中可以根据脱水率的结果适当提高闪干湿度。根据笔者经验,保温段温度可以提高到95℃。需保证B1+B2湿膜脱水率控制在80-95%。漆膜闪干并强冷后,指触不掉漆,略微发粘即可。
烘干条件:基本条件是20min+20min,即清漆后流平时间(7-9min)和烘干炉升温时间不能少于20min,保温(>140℃)时间20min。
BC1至BC2时间:由于BC1与BC2是湿碰湿喷涂,一般要求BC1_EXT至BC2_EXT的时间为5-7min(笔者曾试过12min,油漆外观基本没有变化)。若在BC1_EXT至BC2_EXT之间停线时间太长,BC1漆膜变干、变糙,不利于BC2与BC1的融合及BC2的流平,外观会失光。
1.4
膜厚
对于BC1/BC2膜厚,不同油漆厂家、不同种类的油漆的要求稍有不同,一般是(17±2)μm。在调试过程中要尽量向低膜厚方向调,膜厚越低,发生针孔、爆孔等缺陷的机率会越低,前提是保证颜色遮盖力,同时B1的膜厚不能低于12μm,否则会影响抵抗紫外线和抗石击能力。笔者在调试过程中BC1/BC2的膜厚一般做到(15±2)μm。
如何测试膜厚?通常的做法是整车包铝箔纸,并在关键部位贴马口铁板,在铁板上测试膜厚。由于马口铁板与电泳层的导电性能有差别,因此膜厚测试并不是完全准确。比较好的做法是:以车门这例,采用宽度大于2cm的高温胶带,沿车门纵向粘贴,相邻粘贴6条左右,其它暴露部位可用铝箔纸包覆以节省车身。测试膜....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