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科研小组给基础设施披上“重防腐”外衣
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位于南海区域的一个热带海洋环境材料腐蚀试验站,各种功能薄膜和涂层、耐候钢等材料样片如晒谷物般,被放置在楼顶天台,暴晒在热带海洋气候的骄阳下。“有些好的材料要晒5到10年。”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王立平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为“一带一路”提前布局
在暴晒实验场,一个铁架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与有些样片被不同程度的点蚀有所差别,这个铁架所有暴露在外的表面都已锈迹斑斑。而铁架是今年4月和样片一同出现在实验场的。
“这个镀锌钢防腐铁塔在北方地区使用40年没问题,不用涂什么防腐涂料,但在热带海洋地区寿命会降低很多。”王立平将记者带到海边,指着一个海气通量塔说,“这里海洋大气中的年平均氯离子沉积速率比其他海域高很多。”
年平均气温28摄氏度,白天钢结构温度能达到75度左右,空气湿度年平均79%左右,再加上高盐和高紫外线的侵蚀,热带海洋气候的特点让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区成为了腐蚀的重灾区。
腐蚀的严酷程度从1到5分为五级。“按照大气腐蚀环境来分,这里属于C5+,整个一带一路的海洋环境都属于腐蚀等级最高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博士刘栓介绍道。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防腐材料方面的提前布局,将南海地区“栉风沐雨”的材料样片与千里之外的“一带一路”海洋环境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据介绍,仅2014年我国的腐蚀总成本就超过2.1万亿人民币,约占当年GDP的3.34%。从这个....
该文章只显示3分之一,如想阅读到这篇文章的完整内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打开我们的万水化工商城小程序,在首页“知识中心”栏目搜索文章标题继续进行阅读。万水化工商城收集100万+篇精细化工知识文章,旨在为您深入的了解行业知识和化工应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