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干燥速度太慢
如果干燥速度太慢,会引发导辊污染、粘附、以及过高的残留溶剂。
原因:
溶剂的干燥速度过慢、版深过于深、烘干机能力不足、印刷速度过快;
解决方案:
选择正好干燥速度的溶剂;如果不得不使用较深的版,应配合快干溶剂,并且放慢印刷速度;印刷速度应由烘干机能力决定,烘干首先依靠风量,其次才是温度。
2.表层起泡问题
印品中出现大量气泡现象,使刮刀作用恶化;
原因:
油墨本身性质造成(水性油墨更加容易出现),油墨循环系统缺陷;
解决方案
添加精准剂量的油墨厂指定的消泡剂,如使用过多反而可能促使发泡,检测油墨循环通路,避免油墨剧烈运动和大落差掉落。
3.起皮问题
油墨盘中的油墨上有一层干燥的表皮,该表皮可能会附着到滚筒上,形成凹凸不平、刮刀痕或污染;
原因
油墨干燥速度过快,干燥机漏出的空气烘干了油墨表层;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调整油墨干燥速度,应使干燥机的排风量略大于送风量,并防止空气从干燥机中漏出,对油墨盘给予适当覆盖,避免风吹到油墨。
4.反粘印问题
前一版印刷的油墨又到下一版的版面上;
原因
前一版的油墨膜溶解到下一版面上;
解决方案
第二版以后各版的油墨要使用溶解力稍弱的溶剂稀释,此外印刷速度不能过慢。
5.网线问题
转移到薄膜上的油墨呈网点状态,在应该涂布的阴影部分形成各自独立的小点;
原因
油墨干燥过快或粘度过高,在油墨流平之前就已干燥固化,制版时网幅过宽;
解决方案
用干燥较慢的溶剂,刮刀位置尽量前移并注意烘干机的漏封,保证流动性适宜的前提下尽量使用低粘度油墨进行印刷。
6.跑色问题
阴影部分的油墨转移,形成细小的浓淡不均,绿色的印刷特别常见;
原因
凹版的深度太深而油墨粘度太低,影响了油墨的流动性、油墨的温度低;
解决方案
采用干燥快的溶剂,以高粘度的油墨印刷,制版时改变版网的角度和线数,使用油墨前用热水加热。
7.粘着问题
卷取的印刷品油墨层附着到另一个接触面(通常为薄膜的背面),从而发生油墨剥离及印刷品污染;
原因
干燥不良,温度上升造成的油墨软化,卷取张力过大,油墨附着力不足,油墨内聚力不足,接触面与油墨的亲和力过强;
解决方案
充分利用冷却辊的作用并在阴凉处保存印刷品,注意收卷张力,参考“粘着不良”项,尼龙、双面电晕处理的薄膜都需要注意,必要时与油墨厂家联系采取适当措施。